信托业:从三个“着力”挖掘市场机遇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有哪些是信托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信托公司可以做的还有哪些?就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

  《金融时报》记者:从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信托行业经历了哪些变化?

邢成: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金融工作要坚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项原则。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6年来,信托行业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2022年信托公司年报分析来看,截至2022年12月末,信托资产规模超21万亿元,其中,投向债市、股市等标准化产品超过50%。二是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发展迅速。据新财道家族学院研究报告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末,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类产品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三是转型成效十分显著。根据2022年信托公司年报分析,截至2022年12月末,净值型资产管理信托产品存续规模在该类业务中的占比已超过90%,保本理财全部清零,预期收益型产品基本压降至监管部门要求的最低标准。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个着力”,从货币金融环境、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以及金融高水平开放三方面指明了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信托业在《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新分类”)出台背景下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分析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您认为对信托业而言,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邢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信托业首先应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其次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制度优势做好五篇大文章;再次要尽快完善机构定位,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安全阀”;最后要有效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通过业务模式转型创新,促进信托公司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进而支持“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信托业务新模式。

与此同时,会议提出“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信托公司应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这是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一步。通过信托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托特色定位,拓宽资金来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同时,高质量发展债券市场是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抓手。信托公司应积极拓展债券市场投资业务,积极参与和推动双创债、碳中和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等新品种债券的发行和投资,这不仅可以拓宽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的市场范围,还可以提升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在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领域,信托业这些年做过什么?能做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邢成:当前,信业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新分类”导向下不断谱写新篇章。

一方面,绿色信托是信托业重要的创新发展方向,从《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2022)》可见,近年来绿色信托发展已成一定规模,截至2021年末,存续绿色信托项目665个,规模达3317.06亿元。覆盖的绿色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宽,在“新分类”出台后,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碳金融等新模式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存续规模接近2000亿元。另一方面,信托行业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及信托分配安排的灵活性等制度优势,在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养老服务市场中,老年人对财产安全性、养老品质及财产传承安排的特殊需求,与信托依赖其本源业务所衍生的特殊服务属性以及多年积淀下来的资产管理能力具有极强的匹配度,为信托全面开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业务提供了可行性。结合行业“新分类”相关规定及信托操作实践,信托公司在全面回归信托本源定位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和发挥资产服务信托的综合优势,结合客户的具体需求及方案设计,综合运用“担保品服务信托”“家族信托/家庭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资产服务信托工具,为大规模开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业务提供全面支撑。迄今已有10余家信托公司推出了各类养老信托产品,累计规模接近500亿元,60家信托公司开展了家族信托和家庭信托业务,存续规模已达5000亿元。

此外,近年来,信托业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在战略中的定位,加大金融科技资金、组织、人员的投入,加快提升金融科技能力,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1年,60家信托公司金融科技建设总投入约20.7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投入3457.60万元。信托公司通过自研、外采等方式,在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运营管理、合规风控、数据治理、资金清算各环节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线上化,金融科技的运用场景也不断拓宽。但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信托业金融科技的自研能力还十分不足,投入规模仍需进一步加大。同时,科技赋能业务有待深化,信托科技团队规模较小,复合型人才缺乏,开发模式单一,提升金融科技能力的步伐亟待加快。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信托业转型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您对不同类型信托公司有何建议?

邢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新时期信托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业务转型、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做好五篇大文章将是信托行业今后转型创新的核心主题。信托公司需要充分依托信托制度特有的灵活性优势,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通过发挥自身专业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资源禀赋,以“新分类”为依据,以专而精、小而美的精品服务为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业务和核心利润支撑点,发展信托行业新业态、新样貌。首先是差异化。一方面,各信托机构之间在产业、股东、人才、客户资源、市场渠道等禀赋差异下,通过打造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业务特色等,以特色化定位开展异质性竞争;另一方面,要彻底改变“类影子银行”属性下与商业银行同质性竞争的传统模式,全面回归信托本源定位。其次是专业化。通过创新转型,“新分类”背景下的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以及包括多元化信托目的的慈善信托,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特质,要求信托公司相应的业务团队必须“术业有专攻”,成为某一类业务、某一类领域或某一类行业的行家里手,更加高质量地创新开展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等业务。最后是精品化。在专业化、差异化转型趋势下,信托公司要积极调整经营理念、经营思路,避免片面追求综合化、大型化,不求做大但求做强,要成为专而精的“精品店”,为企业和个人各种个性化的信托需求和复杂多元的信托目的提供高端优质、量身定制的信托制度设计和信托功能支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