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不救助,城投亡矣?看政策怎么安排的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很多人的眼睛只盯着房地产企业和房子,其实,城投才是这一轮政策中受益最大的存在。之前一段时间神经一直紧绷,最近这一轮政策下来,舒了一口气。因为债务极限测试可能告一段落,一堆的活也砸过来了。

上周会议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后,近期监管部门通知地方,要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2023年新增专项债,10月底前使用完毕。据悉,今年新增专项债3.8万亿,截至7月31日,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已发行2.36万亿,后续还将有1.34万亿要发行。如果按照上述发行期限来算,8月也许会是下半年新增专项债的发行高峰。

专项债作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政治局会议表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这很可能意味着,对地方债务的极限测试告一段落了,未来一段时间进入中央主动作为的阶段。一揽子化债方案里,应该有置换和重组计划等。

众所周知,严控新增隐性债务一直是近年来的重要任务。

年初,财政部出具的一份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的回复函,就表达了“谁家的孩子谁抱走,中央坚决不救助”,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其实,这样的表述早在几年就有。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之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

落实也是很严厉的。比如,最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党委常委、副司令员,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焦小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通报中,就有“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走形变调,加剧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制造金融安全隐患”。

▲来源:人民网官微

对此,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压力山大。因为土地是大多数城投公司的「奶娘」——地方政府注入土地等资源,城投整理之后,卖掉赚钱。

2023年新增专项债规模有所增加,达到3.8万亿,较去年增加1500亿。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数据,截至4月15日,新增专项债共发行1.4万亿,同比增速9.2%,且发行节奏也进一步靠前。其中城投平台承接专项债规模为3894.7亿,占发行总额度的26.2%,比去年小幅度提升。

基建领域仍是专项债主要投向。截至7月30日,传统基建(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债投向占比近5成,成为专项债的主要发力点。其次是社会事业和保障安居工程。

除此之外,从新增专项债期限结构来看,长期限专项债占比增加,2023年以20年期为主,而且10年期及以上期限专项债整体占比增加,已超6成。一般来说长期债券利率低,且偿还期限后置,有利于专项债项目长期资金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缓解近期地方政府的资金偿还压力。

图片


更重要的是,“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和“推动城中村改造”,又给了城投公司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跟几乎所有的事物一样,城投的产生有特定历史背景,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城市经营的必然产物。

1990年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1992 年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又提出,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城市要大变样,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这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按照传统做法这些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都由政府统包统揽,由市财政拨出。可是当时上海市政府财政资金有限,一下子没办法拿出那么多钱。

1992年7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走上了一条告别政府统包,探索崭新的城建投融资体制以及改革创新的道路。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要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都遇到了类似问题。

1998年前后,为了给芜湖政府放款,国开行推动当地把八九个项目打包划给芜湖建投,这一创新之举,开启了中国的城投扩张的时代。随后,专门从事城市建设的城市投资公司的在各地陆续组建。城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决定了,城投从诞生之日起就跟地方的基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当时,面对外部冲击,中国适时地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战略,把重心从出口扩张战略转移为扩大国内总需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对海外市场的并购,同时,推出了「4万亿」。

而扩大内需和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抓手就是「城投」。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当时监管层还发文鼓励新增政府融资平台。所以,当时各地的城投平台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由2008年的3000多家,增长到了2009年的8000多家)。

虽然直到今天,对「4万亿」仍存在很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2008之后,旨在升级和优化大规模基础设施网络的投资,使中国的通讯和轨道交通网络获得提升发展的机会,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变得更加密集。否则,诸如电商下乡是不可想象的(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

不过,也正因为之前过于生猛,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是领先于当地税收水平的。继续大规模搞建设,已经不现实了。近些年,城投纷纷开启转型,最典型的是将公司名字里面的“建设”改成了“运营”,即,从建设往运营转型。

如今,高层接连发声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城投公司又可以大展拳脚了。

去年8月17日,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 “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70万套间。数据显示,仅2022年全国就计划筹集保租房24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主力,就是城投。近几年,涉租赁用地拿地企业中国企央企拿地的占比超过90%,地方国企——主要是城投,又占了这里面的大部分……

此前,已经有不少城投公司在做存量改造。随着高层再三强调,政策出台,未来,城投更可以放开手脚干了。

推动城中村改造,不仅可以拉动建设、建材、水泥,装修等的投资,还能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居住品质。扩大有效投资和盘活存量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城投公司擅长的,也符合其转型的大方向。

此外,政治局会议“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的指示之后,住建部到各地住建局都陆续先后表态,新一轮的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已经在路上。这对很多城投公司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助攻。

从2023年专项债投向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仍是主要的投资领域,地方城投公司承接新增专项债的比例也在升高,所以相关城投主体的机会还是值得关注。

除此之外,为准确掌握专项债实际支出情况,2022年地方债系统也进行相应升级,更为规范。当然过程中还可以关注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的支出力度,留心发行进度、资金拨付进度、实际支出进度三个指标。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