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信托—烟台非标政信(烟台市信托投资公司)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信托公司政信业务一般不选政府融资平台名单内的公司

银监会规定了平台名单内的公司不能发行非标产品进行融资

可以理解成信托等非标方式融资,成本太高并不适合他们

信托产品一直是投资的热门产品,但是有没有可以说一下什么是政信类信托产品?

政信类信托是基础产业类信托的一种。基础产业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 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产业类信托就是指资金投资于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计划。其中,信托资金投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被称为基建类信托,其参与实体基本为地方国企或融资平台,用资项目多由国 家和政 府支持,由政 府验收还付款。

信托——将从“影子银行”走向何方?

10月的第一个工作日马上来临,这也意味着2020年剩余不到2月时间,2020年,不仅仅对信托行业,更多是整个资管行业都是一个转型元年。而转型便意味着 信托“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熟悉笔者的朋友都了解资管新规的颁布,笔者一直将其定义为资管行业的转折处,而在今后的日子更时至今日都是资管新规的执行、落实和细化......

不仅仅是信托机构,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有共同特征:顺经济周期性。所以各位,"影子银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贬义词“。只不过是信托机构在特定时期承载的特定使命。回顾我国信托发展史,在改革开放初期,信托机构当时的 历史 使命便是吸引外资,(当时信托机构的名字都是清一色的XX国际信托)。可以说早年的信托和银行在很多职责和内容上都是重复、共通的,也正因此,信托是我国金融体系内最具混业经营特色的机构,时至今日,信托是唯一可以横跨资本、货币、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

而所谓”影子银行“正是反映了"类信贷"业务是信托机构的主流业务。即是时下常见的非标业务——信托贷款、特定资产投资等债权融资类业务。

类信贷业务的盈利模式也正是”利差模式“——以融资方融资成本与投资者收益的差额部分为收入来源。而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通道业务更是当时信托行业的”三驾马车“。

彼时是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正是信托行业的黄金10年,而我国号称”基建狂魔“享誉全球,在全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城投平台也是各大信托机构的常驻伙伴。值得一提的是通道业务,这得得益于信托牌照的独到优势,银行资金必须借道信托才能投向一些受限行业。而通道业务利差有限且透明,欲增长利润,唯有扩大规模一途。

信托者课堂:在彼时,信托也算是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是在刚性兑付、资金池运作下,保本保息就是信托的代名词,曾经一度信托深受高净值人群热爱。

那么,为何不能让刚兑模式一直持续下去??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而“地产+城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托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求,尤其是通道业务,有着明显的乱加杠杆、多层嵌套、资金去向不明、监管主体不明确的弊端,加之资金池运作的刚性兑付模式,在短时内隐藏了风险、投资者本息得到了兑付,但同时风险会不断转移、累积却不会凭空消亡,假以时日,必是大患。

由此,这正是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面世,其核心要旨: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如信托——受人信任、代客理财。监管政策便是“去杠杆”、“去通道”、"去嵌套"。手段是"去资金池运作"、打破刚兑,而发展新业务的核心是“净值化管理”。

转型是势在必行的,这前后也分两步:其一,压缩传统业务规模;其二,鼓励、引导、发展新业务。

在压缩传统业务这一块,首当其冲的便是通道业务。这一现象从2018年就开始了——每每由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披露的季报、年报,近年来都有统一规律:整个信托行业的受托资产规模下降,尤其是通道业务——从2018年22.7万亿下降至今日的21.28万亿。

其次,便是房地产信托,自2019年5月,银保监会颁布23号文,强监管金融机构违规为房地产行业输血、对该类信托额度进行余额管控、直接对数十家信托的房地产业务进行窗口指导。一系列的监管举措出台,使得房地产信托规模大减,而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恒大事件”再结合前段时间的房地产新规之四三二,笔者将该事件视为一个行业信号——非标地产业务还能持续多久??

接下来便是政信类信托,该类业务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在今年,2020年上半年各地纷纷要求下属城投平台降低融资成本、并且置换隐形债务。具体内容可参详浅谈信托转型之现状。

从2018年末的不良资产 规模为2221.89亿元,信托行业风险项目个数为872个,信托资产风险率为0.98%至2020年1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626个,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6431.03亿元。而2020年第二季度更是没有披露不良率等相关数据。

诚如笔者所说,不少创新之举更多是为了迎合目前的监管,目前行业的真正创新之举当属信托产品估值体系搭建,尤其是非标产品的估值指引。就在9月末,业内已经有9家信托机构作为首批试点机构 签署了估值试用意向协议,由此开启中国信登与中债估值中心信托产品估值业务的合作,参与试点信托公司将于今年9月底开始通过中国信登向估值合作方报数。另据了解,首批估值结果10月底推出,随后将逐步向全行业推广,争取早日实现行业全覆盖。

该次合作将弥补信托行业第三方公允估值的空白,建立统一的第三方估值体系是信托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信托行业实施净值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点愚见,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

浅谈信托转型之现状

时事篇:近一周发生的信托事

信托非标的那点事儿

城投债期限缩短,部分政信出现暂停,政信且做且珍惜

资产荒从前年就开始说,然后政信项目依然有,只不过真的没以前多了,纵观这两年政信项目,缩减极度严重,收益降到最低6%起,不是一刀切,是逐步再变!

【为何城投不怕借钱?国家统计局: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 项目缩减中!控制债务,后续再降成本是必然,现在存量政信项目且做且珍惜!上段时间也是有讲过一篇文章 【15号文与降准,正确解读,突破传统思维赚钱的时候到了!】, 自从15号文出来后加上降准,收益就有所下降趋势,另外城投公司项目也在逐步压缩中,存量项目募集完成后基本不再新增。

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多数省份的城投债券发行期限呈现下降,发行期限平均缩短约0.6年。 这是根据我们持续跟踪的全国1,900余家城投企业2019年以来在公开市场的债券发行期限得出的,我们以每半年为观察窗口计算不同省份按发行规模加权平均的发行期限。我们还发现,这种短期化趋势并不只是出现在某些局部区域,而是呈全国化态势。在典型的24个省份范围内,除少数省份,其他区域在过去5个观察窗口内的债券发行期限均有所缩短。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为弥补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城投公司应运而生。根据国发〔2010〕19号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由于城投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即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 社会 发展筹集资金,为扩大其融资能力, 地方政府曾通过注入货币资金、房地产、国有企业股权、土地(包括储备地、划拨地及出让地),以及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的方式,对城投公司进行资产性支持。 通过上述注资,一方面可以快速降低资产负债率,避开部分银行贷款对于城投公司债务负担不得高于70%的红线要求;另一方面,注入的资产可以用于城投公司的抵押贷款,进一步提升城投的融资能力。

高收益的政信债,是因为政府极度缺钱吗?

政府缺钱是正常,但不是所谓的资不抵债!因为经过上级财政拨款或银行等放贷,短期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是比较着急的,对比长期低成本资金,短期高收益的资金成本要远低于长期的,所以高收益的政信债目前最长期限也就2年期,很多还要求合同条款增加允许提前还款。

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促进基建补短板,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PPP)也得到不断完善调整。以上措施为地方政府的正常基建投融资拓宽了道路,也为政信类信托项目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刚接触政信债投资的朋友在学习政信债产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明是政府融资,却能给出9%左右的收益。花这么高成本融资,为什么不找银行贷款去?

其实,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是非市场化运营的国企,其主要职能就是为政府进行融资,所以信用远超一般国企。其融资体系相当丰富,融资渠道也非常多,包括银行、发债、保险、非标等多个渠道。

这些融资渠道各有特色,政府平台公司充分利用各渠道优缺点,搭配长周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阶段灵活运营,搭建 健康 、稳定的融资体系。

这期小哥给大家介绍一下政府平台的融资体系有哪些,政信债在其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投资者对政府的信用有一定的认同度,这是投资者买政信类理财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几年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依然很大。

我们很容易有个误区,那就是政府融资只通过政信债来募集,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只有政信债而已。

实际上,政府平台大部分的融资都是通过低息发债、商业银行贷款、保险公司融资、非标融资来完成的。其中我们接触多的政信债只是通过金交所非标融资的一小部分,所占比例非常低。

融资的主要手段、成本、期限

1、利用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

这一类的融资手段在绝大多数政府平台中都是借款的大头。

这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7%左右,其实很多区县级地方的政府平台是没有评级的,他们很难公开发债,地方上要举债,主要就是靠政府平台从银行拿贷款,尤其是在当地有营业网店的银行以及本地的村镇银行,这些输血政府平台的比较多。这类贷款一般要占到地方债务的一半以上。

2、公开发行债券进行的融资。

发行公开/私募债券的融资成本其实比银行贷款、信托都低,一般利率在3~7%之间。这类融资渠道的占比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了,经济越好的地区占比越高,经济差的地方甚至可能没有资格发债。

公开发行的债券属于标准化资产,发行的债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公开流通买卖。所以经济好一些的地方政府会打造几个信用评级高的发债政府平台发债,而贫困地区则很难通过发债来进行融资。

3、从保险公司拿贷款。

走这一类通道的资金也有,它的融资成本跟银行几乎差不多,因为险资本身资金成本低,而且期限长,投放到政信类项目上的期限也很长,而且一般资金量比较大,也是一个很大的金主。

4、非银行类的非标贷款。

银行的贷款其实绝大多数走的也是非标的通道,就是说,银行把钱借给地方政府平台的债,它不能够在银行里或者证券交易市场里面公开买卖交易。能在银行里面公开交易的那种就是标准资产,比如北京债、四川债那种。

非银行类的非标借款主要就是:信托,定融,融资租赁的融资。同一家政府平台从这三个的通道上获得的融资特点就是成本稍高,占比低,期限较短,基本在两年以内,极少数有三年期的融资,对比其他渠道而言,非标准化融资的限制较少,往往在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体系中起着“备胎”或“润滑剂”的作用。

政信债就属于非标准化融资,一般地方政府会通过信用评级高的政府平台公司发行信托产品,再通过其子公司(相对资质较弱)发行金交所产品,实际上最终实控人都是地方政府,两者产品安全性不分高低。

如今政信债收益逐步下降,存量项目募集完成后不再新增备案,部分政信项目出现暂停进款,受15号文影响在逐步观察市场 【这个文件要整死城投?城投不死,只是在凋零!】

政府平台融资最终去向主要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项目,比如老城区翻新、新城区建设等。这种项目动不动就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尤其是新区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

只有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商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以及商户逐渐落住新区之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上涨,从而达到良性的循环。

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需要的建设资金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如果项目一开始就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最高总量,必然会造成资金的站岗。

所以政府平台会充分利用融资体系中各渠道的优缺点,各种长期、中期、短期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全部都要用上。

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债为主,配置中、短期的信托、资管、金交所资金去补充项目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整个基建项目的资金安排充盈并且成本最优化。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政信债金交所的产品能达到9%年化了,毕竟对比银行贷款,这笔资金虽然成本高一点, 但期限短、限制少、融资占比也低,在关键时候,可用于周转和提高资金流动性。

政信类项目主要是地方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间战线比较长,很多项目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完成之后投入使用或者招商才能产生收益。 巨额的前期投入以及项目各个阶段的建设都需要不同的资金量,这就会产生有的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大,有的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少。

前面说过,银行的资金虽然便宜,但是期限一般比较长,那么在需要资金量较少的阶段中,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这其实会更加提高资金的成本。

所以, 一般政信类项目是各种长期、中期、短期,各个渠道的资金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合部分中短期的信托类资金,然后再用短期定融高成本资金拿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周转。 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政信类项目,定融更多的是作为融资手段的有效补充,整体融资成本会严格的控制。

而且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融资渠道,例如金交所、资管产品,地方政府平台还会要求项目的摘牌方贴息。

最后说两句,了解清楚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体系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政信投资产品的风险差异。

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需要结合地方经济、融资方实力、担保措施等多项情况,再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以及资金规划、目标收益等做好匹配。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复制成功